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冬天的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冬季的6个节气)

时间: 2024-08-23 10:35:11

1、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11月7—8日。

“立”是开始、建立的意思,“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显著减少,空气趋于干燥,土壤含水量减少,蛰虫等其它冬眠的动植物已经进入休眠状态。

在此节气前后,北方气候比较寒冷,甚至已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而南方相对来说,气温下降的慢,多在15度左右,还处于秋季的范畴,此后也会慢慢向冬季过渡。

立冬有补冬,吃饺子、祭祀等习俗。谚语道:“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立冬这一天,农民会放下手头的活,准备一些丰盛大餐,用以犒劳自己和家人的辛苦劳动。祭祀,则是纪念祖先,同时也在祈求上天能带来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2、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11月22或23日交节。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大致意思就是说,这个时候雨水遇到寒气,受冷凝结成雪。虽然有些地方下雪了,但这并不是一年中降雪量最大最多的时候,故称之为“小雪”。

“小雪”只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不一定会带来降雪,但可以反映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

在此节气前后,寒潮、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我国北方气温偏低,有些地方气温已经下降至零下,寒风呼啸,漫天雪花了,河流也随之冰封。随着冷空气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向南移动,届时,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会明显降低,多在5℃左右。

最后再说一些和小雪有关的习俗,比如吃糍粑、吃刨汤、腌腊肉等等。

其中“吃糍粑”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祀牛神的贡品,感谢牛神的同时,也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人们又以此来纪念战国时期的将军——伍子胥,寓意着家庭和睦、团圆幸福,以及对万事万物的美好期许。

3、大雪

“大雪”是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交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12月6—8日,它的到来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这里的十一月指的是农历。

虽然大雪节气已经来临,但不代表所有的地方都会下起大雪。它只是一个气候概念,代表的是在此期间的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比如华南地区,在大雪节气期间,那里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还在5摄氏度左右,不是太冷,几乎不下雪。有些地方的气温甚至更高,可以达到20度左右,如福建、海南等地。而华北地区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在大雪节气后,日平均气温通常在0度或以下,有些地方此时已经是寒风刺骨,大雪纷飞了。

农事活动方面,有句谚语这样说道:“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其中“被”字指的就是雪,当雪落在麦苗上,就相当于给麦苗盖了一层厚厚的“被子”,既可以起到保温作用,还可以冻死田间害虫,当雪融化的时候又可以滋润土壤,为小麦苗的返青生长提供水分。

正所谓“瑞雪兆丰年”,这是来自农民的心声,他们无时无刻都在殷切盼望着来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4、冬至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四十八节之一,又是中国民间传统祭祖节日。可以说,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其交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23日。

“冬至”又被称作“日南至”。

时至冬至,太阳黄金达270度,直射点行至最南端,位于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的黑夜时间最长,白天最短,南半球则与之相反。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渐渐变长,黑夜变短,南半球则与之相反。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就是说,冬至这一天,阴寒之气达到极致,是寒气最为旺盛的时候。虽然此时寒气最为旺盛,但却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最冷的时候往往是在冬至过后的小寒、大寒节气,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九、四九这个时间段。而“冬至”这一天就是“数九寒天”的开始,为“一九”。

其实,古人的“数九寒天”并不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的,而是在冬至过后的第一个壬日开始算起,比如,古语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总的来说,冬至过后,我国各地的气温都将进一步下跌,即将进入到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节。

5、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可以反映出各地气温的冷暖变化,交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1月5一7日。它的到来,预示着气温进一步下降,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民谚曰:“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可见在这个时节,天气还是非常寒冷的。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悬殊,北方一般在小寒节气时最冷,而南方则是在大寒以后。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说明此节气中虽然寒冷,但不是最冷的时候,故曰“小寒”,这也是“小寒”名字的由来,其特点就是“寒冷”。

在小寒节气期间,冷空气将会变的更加活跃,时不时的向南方“入侵”,届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处于冷空气的控制之下,给人一种寒风刺骨的感觉。

小寒节气的习俗有冰系、腊祭、吃腊八粥、吃糯米饭等等。

其中,“腊八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很多人都吃过。其最早是来源于远古的祭祀活动,一方面是在庆贺当年的丰收,另一方面则是在祈求风调雨顺,来年继续丰收的美好愿景。

6、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可以反映出气温冷暖程度的变化,此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寒冷”,交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1月20或21日。

常言道:“大寒三尺雪,冰封万里路。”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大寒的寒冷之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大寒”正处于“三九”“四九”的数九寒天中,为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

在此节气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冷空气的控制之下,经常性的会出现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河流结冰甚至冰封断流等景象。同时,“大寒”的到来也代表着冬季已经接近尾声,将要结束,一个新的四季轮回即将拉开序幕。

节气的习俗有做牙、扫尘、祭祀等等。其中“做牙”分为“头牙”和“尾牙”,“头牙”在年初,“尾牙(尾牙祭)”在年末。

“做牙”原本是古人祭祀土地公的仪式,主要意义是祈求神灵保佑,万事如意。后来,历经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做牙”习俗的举办方式也随之而改变了。比如,现如今所流行的年会、公司举办的尾牙宴等等,就是从尾牙发展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