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北山不仅有九龙山的历史传说,而且还有诸多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在距离北山九龙门不远处,有一处景观建筑——廉泉井。它始建于1917年的民国时期,被当地百姓誉称“廉泉让水”。在民间,关于廉泉让水井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

“廉泉”:相传清时,吉林城一位清廉的官员因操劳过度,得了重病久治不好。一日,他到北山庙会体察民情,口渴时,就顺便喝了几口泉水,感觉神清气爽,就坚持每天都去北山喝泉水,结果身体竟渐渐恢复了健康。
九龙山下的泉水包治百病这事传遍了吉林城,许多百姓纷纷取泉水治疗。

这时候,有一位百姓憎恨的贪官也患病了。他听了市井传说,就让家人去泉眼处取水。可家人往泉眼里放了水桶,水桶浮上来,一滴水也没有。用瓢舀,也舀不出水来。
贪官听后气得病情加重,最后竟一命呜呼。百姓都笑称此泉善恶分明,对清廉者、行善者涌泉以让,否则枯涸不予。因此将此处泉眼取名为“廉泉”。

“让水”,又有一段佳话。说是有一年吉林城时逢大旱,松花江水断流,就连这口泉水也渐少。这一天,有两位男青年因为打水争吵起来,越吵越凶,甚至都要动起手。旁边的一位姑娘上前劝解,还将自己刚打好的两桶水送给了他们。顿时,两位男青年羞愧难当,和解谦让。
而后,人们纷纷效仿礼让,很少因小事而伤了和气。这就是“让水”的由来。

康熙年间,随着吉林开山建庙,“廉泉”泉眼处成为僧人们的唯一取水地,泉眼处也不断被修缮。到了清末民初,因为干旱、水资源的紧张和无节制用水,“廉泉”泉眼逐渐枯竭。

为了解决当地用水难的问题,地方警署通过对辖区内的商户集资摊派,于1917年,在“廉泉让水”泉眼处修建了一口双眼深水井,取名为“廉泉让水井”。“廉”者,清白之意,“让”者,君子礼让之意。
饮此泉,使人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清廉为政,海纳百川,从善如流,从而提高做人的准则。

“廉泉让水井”深十余米,用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井囗上部建石门一座,井台东西两侧各竖有1米高的石柱,上横一条粗大的石梁,正面刻“廉泉让水”,背面刻“中华民国六年十一月二十立”。
在2013年,此处被吉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吉林市北山新八景之一,是吉林北山的重要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