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朝鲜海峡地理位置(海运地理之朝鲜海峡)

时间: 2024-12-08 10:23:21

朝鲜海峡(Korea Strait)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九州岛、本州岛之间,连接日本海与东中国海(黄海、东海等)。从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0公里,宽约180公里。

广义的朝鲜海峡指位于朝鲜半岛和九州岛之间的整条水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朝鲜海峡(조선해협)、大韩民国称(대한해협)、日本则是对马海峡(対馬海峡)。

狭义的朝鲜海峡指朝鲜半岛与对马岛之间的水道,宽67公里,平均水深95米。朝鲜和韩国均称为釜山海峡(釜山海峽),日本则称为朝鲜海峡(朝鮮海峡)或对马海峡西水道(対馬海峡西水道)。

对马海峡是中国东海、黄海进出日本海直达太平洋和北太平洋的重要海上航运线。从我国沿海各港口出发,偏南的经大隅海峡出东海,偏北的都需要经过对马海峡穿过日本海后,或经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将货物运往北美西海岸各港口;或经宗谷海峡,穿过鄂霍茨克海进入北太平洋,将货物运往俄罗斯或北美北欧各国。确保对马海峡航运畅通和通道安全对中国意义重大。同时,对马海峡也是中国海军、空军进入日本海和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朝鲜海峡是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联系的海上便捷通道,日本海连接东海和黄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东北亚海上交通枢纽。朝鲜海峡是军事必争的要地。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双方舰队曾激战于海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把朝鲜海峡作为封锁的重点。朝鲜战争期间海峡是美国的后勤支援通道。海峡两岸有众多军事基地,美国、日本、韩国经常在海峡地区进行军事演习。

对马海战

对马海战是1905年日俄战争中两国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州之间的对马海峡所进行的一场海战,由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联合舰队对阵俄国海军中将罗泽德斯特凡斯基指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

战役以日方大获全胜而告终,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三分之二的舰只被摧毁,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方仅损失三艘鱼雷艇。这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海战之一。日本联合舰队使用丁字战法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战后俄军的士气完全崩溃,不久就与日本和谈,日本如其所愿地得到了一切。日本通过此战,为3个月后的《朴茨茅斯和约》的订立铺平了道路,从此进入了世界海军强国的行列,成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国家。

对马海峡海战结果充分证明了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的海权学说。再次证明了战列舰在海战中无可替代的霸主地位,并且深刻影响了海军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英国的第一海相费席尔坚信此战证明了对战舰来说最重要的是火力和航速。由此催生了无畏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将大炮巨舰主义推向颠峰。

元朝远征日本

13世纪后期元朝皇帝忽必烈(元世祖)对日本发动两次战争,高丽亦以元朝属国的身份参战。日本称之为蒙古合战、异国合战、蒙古袭来等,又以两次战争的纪年而分别称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这两次战争的主战场均在朝鲜海峡两岸。

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建立以后,征伐四方,与日本隔海相望的高丽在13世纪中叶基本被蒙古征服。随后,蒙古(1271年建国号“大元”)以高丽为媒介,派了六批使节招谕日本,要求“通好”,日本镰仓幕府均无回应,忽必烈便决定对日本用兵。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三年),忽敦、洪茶丘、刘复亨、金方庆所率的元丽联军四万人出征日本,占领对马、壹岐二岛,登陆博多,遭到日本九州武士的顽强抵抗,由于准备不足及刘复亨中箭受伤等因素而很快撤退。其后忽必烈又派两批使节赴日,都被日本人杀害,于是在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发动十四万大军,在忻都、洪茶丘、范文虎等人的统率下,兵分两路(高丽出发的东路军和浙江出发的江南军)征讨日本。两路大军会师后,准备登陆进攻大宰府,但在八月一日遭遇大型台风,损失大半,诸将先行撤退,残余元军被杀或被俘。

此后忽必烈屡次筹划第三次东征,然而终究没有实现。

元日战争使元朝江南地区出现一定程度的动荡,对日本则有更深远的影响。日本第一次受到来自大陆的大规模军事攻击,却成功克服了这次危机,并将倾覆元军的台风称为“神风”,神国思想随之空前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