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抱孙老舍简介(老舍《抱孙》:愚昧无知的婆婆)

时间: 2024-11-09 09:04:16

“一二八”之后,声名鹊起的老舍,为了应付多方人情,开始写短篇。

开始只觉得“方便”,心里是有点看不起的,觉得短篇不值得一写。

却不料这篇随便写就的笑话之作——《抱孙》,仅用短短5000余字,就连讽带损地把90年前就频频上演,至今还遗留不绝的愚昧“求香火”陈旧怪相挑破。

只用“两场大喜,两度大悲”,就让一个愚昧无知的婆婆,不断地隐秘作恶,去渐渐毁掉一个家庭,这样一类因着腐朽文化对家庭造成灭顶之灾的现象跃然纸上。

只开幕惊雷的这一段开头:

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

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

也不能怪儿媳妇成天着急;

本来嘛,不是不努力生养呀,可是生下来不活,或是不活着生下来,有什么法儿呢!

就不得不为始终为市井“小人物”人生书写的老舍拍案叫绝,短短几句话,就把一个家庭要被毁灭的三个征兆都写透了。

随之而来的一段自诩好婆婆的王老太太,对儿媳一连两胎都没保住孙子的过程描述,更是让人背脊发凉地感受到,人无知的恶,到底有多可怕!让我顿悟到人为什么要多读书。

01

都说,一个家庭要被毁灭的征兆之一,就是从一个愚昧而不自知的“话事人”独断专行开始。

经过父子两代的汲汲营营,攒下不菲家底的王家,终于娶上了门当户对的富户儿媳。

作为王家对内的“话事人”,自诩为好婆婆的王老太太,早早就按照自己琢磨的经验,备好丰厚的“营养费”,只盼儿媳早点有孕,好让她抱上孙子。

既不用烦恼管家的繁琐,也不用辛苦做家务的儿媳,觉得自己遇上了个好婆婆之余,越发地着急尽快生养,好报答王家。

可惜,事与愿违。

头胎,儿媳妇被婆婆警告着,小心到夜里睡觉都不许翻身的程度,就这,五个多月时,就小产了男胎。

王老太太自认是好婆婆,凭着经验总结了一番,觉得是“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就大发慈悲地揭过去,送去好些营养吃食,催促着尽快怀第二胎。

着急的儿媳妇,倒也算争气,很快第二胎就怀上了。

这一次,好婆婆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但送来流水似的补品,还送来两个丫环专门服侍,小心谨慎到就连打哈欠都由丫环一左一右扶着,果然这回就顺利生了个大白胖小子。

王老太太看着这得来不易的孙子,从前苦日子难改的抠唆,也大方了一回,觉着这十一月的天气冷,不仅在产房里一口气置下了四个大小不一的火炉,还仔细地用上好窗纸重新封好,保证连一个针尖大的窟窿也没有。

心爱的白胖孙子更是不惜花费地给他盖了四床被,五条毛毯。

可就这么费心费力了,只五天,好好一孙子,居然死了!

信子孙娘娘的王老太太,只觉命该如此。

倒也没有对儿媳妇过多责备,只还是一如既往地送补品,催努力怀好第三胎。

这一切,王家男人是不管的。

遵古礼,男主外,女主内的王家,只要是发生在王家内宅的事,诸如这怀孕抱孙,都归王老太太一人说一不二。

要么怎么说老舍的笔刀厉害。

开头这段不到400字,就用极尽反讽巅峰的笔调,具象化出了一个传统里愚昧而无知,却不自知的“好婆婆”形象。

旧时推崇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其目的本是为了便于束缚女子,在家乖顺从父,出嫁贤良从夫

但殊不知,当这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被刻意愚昧的女子,一旦做了人妻,人母管家之后,会为这个家带来多大的灾难。

就像这个凭着所谓经验,看顾儿媳妇怀孕生孙的王老太太一样。

在她的认知里,自己已经做得过分的好了,作为婆婆,不磋磨儿媳妇,不吝啬为儿媳妇进补,吃穿用度,无一不给好的,还不能算好婆婆吗?

可就像某位先贤说的,无知的恶,其隐秘可怕之处堪比刀斧

就像王老太太那些自以为的对儿媳妇的好,诸如过分的小心,过犹不及的进补,不透风的火炉房等等举动,无一不是在加速对儿媳妇的身体伤害,以及初生幼儿的死亡进程。

往往以爱为名的伤害,在一个家庭里,才是隐秘到令人有苦说不出的,甚至如守旧信送子娘娘的王老太太一般,伤人、伤己而不自知。

由此或可联想一番,这些所谓经验,是否已经经过了她自己的验证,当初的王夫人,是否也如这般,受尽生育之苦,儿女早夭之难而不自知?

一个愚昧无知的婆婆,大概就是如此让这样的悲剧祸事,一代传一代,绵延至这第三代,为王家带来覆水难收的灾祸。

02

医生来了。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

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

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大汉给接生。

或许是补得好,没多久,王少奶奶又有了喜。

“孕妇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

这回吸取了上两次经验,王老太太把这胎越发地往大了养,争取养一对白胖小子。

可紧着儿媳妇躺在床上放肆吃。

半夜三更还给儿媳妇送肘子汤,鸡丝挂面……

儿媳妇也真作脸,越躺着越饿,点心点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饼;

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

门当户对的好处就是娘家特别靠得住。

疼女儿的娘家妈,见此就像是和王老太太比赛一样,七趟八趟来“催生”,每次至少带来八个食盒。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旧时缺乏良好教育的女人,即使为人妻,为人母了,该无知的还是无知。

眼见着女儿连嘴犄角都吃烂了,却还是因着陈旧传统遵循的那套腐朽规训,对眼前明显的伤害视而不见。

直到后来临盆当日,收生婆守了七天七夜,什么偏方儿,药丸,子孙娘娘的香灰等等办法都用过了,孩子还是没办法生下来。

直到王少奶奶生地直翻白眼,王老太太含着老泪准备保小不保大人,觉得媳妇死了,可以再娶一个时,到底母女连心的娘家妈终于脑子灵泛了一回。

找来了娘家爹,做主去了医院。

可愚昧且无知的王老太太,对医院这些挂号、男产科医生、产检、剖腹等等新事物,不仅抵触,还想当然地觉得:“我这快六十的人了,生过儿养过女,不比你懂得多?”

更是因为接诊的是男产科医生,而不依不饶地撒泼。

人命关天,但旧时规训是嫁出去女儿泼出去的水,嫁入王家,生是王家儿媳妇,死也是王家儿媳妇,娘家妈做不得主,得让王老太太签剖腹产的字。

到底是大如双胎的肚子,给了希望,王老太太太想抱孙了。

“我们要个接续香烟的,掏出来的也行!”

最终,一个十三磅的大孙子,还是给“掏”出来了。

大胖孙子多稀罕!

当然是要大办“洗三”,广而告之,让亲戚朋友羡慕羡慕,让王家列祖列宗安心、开心。

这不,才被护士拦在育婴室外,只能隔着玻璃,不能用她们那一夜没洗过的老手指去摸摸孙子的胖脸蛋就闹开了。

头大的孙子,洗三不请客办事,还有什么脸得活着?

就这样,孙子到底还是报出来了。

上了车,热气一冲,王老太太就打起了嚏喷,一直打到家,每个嚏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

连续有至少二百多个嚏喷打下来,王老太太也知道自己是着了凉,可紧抱着得来不易的孙子比自己重要,奶妈子没来之前,可不能放。

后来,奶妈子雇了两个,孙子死在了夜里,一口奶也没有吃,带着烧成火炭似的身子活了一天。

王少奶奶挺着贴了“产后回春膏”的开裂肚子,不言不语地死在了王家。

老舍之所以成为新中国首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还是因为他的目光始终会分给“小人物”们的生活。

如王家老太太一样的旧时独自带大儿女的厉害寡妇,十分常见,但为什么把这样屡见不鲜的故事写出来,却让人读来咬牙切齿?

其中缘由,大概是我们这些生长在新时代的人,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多读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愚昧无知的人,之所以做出这些恶,是因为她们不知道自己无知。

正是因为没读书,没接受良好教育,所以他们根本无知到对自己做的恶,是没有清晰、明确的认知,面对新的事物,更加无法判断是对是错,是好是坏。

更加可怕的是,因为她们认识不到,所以不会想去学习,更加不会懂得缺乏教育,不读书的害处,如此不思进取,依照自己想当然的言传身教这么继续培养下一代,那么如王老太太一般的人,必然会在有生之年,继续祸害孙辈。

都说一个好女人,可以旺三代。

一个家庭要被毁灭的征兆之二,正是家庭成员不思进取,由无知而不断犯下的恶。

故事最后,反讽的笔力达到巅峰:

两案归一,王老太太把医院告了下来。老命不要了,不能不给孙子和媳妇报仇!

王老太太这个好婆婆,用她无知的恶,残忍地害死了儿媳妇和孙子,还闹了这么一出必将祸及三代,大概率会毁灭一个家的行为。

可谓是无知者无畏!

90年过去了,一如《生门》里那性命被捏在婆婆(丈夫听妈的)手上的危重孕妇一样。

当下的社会,这些旧闻,似乎都在不断以“新闻”的方式,依旧上演。

可悲、可叹、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