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少诗质朴动人,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气息,宏伟的气魄和慷慨不平的感情,《观沧海》这首四言诗,不仅在建安时代有巨大影响,就是对后来人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抚今追昔,曹操的诗文确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他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体是这样的: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七月,他率部抵达辽东,因遇大雨,海边道路泥泞,只好改道出卢龙塞(今秦皇岛)绕道而行。经过碣石山时,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上过的碣石山,俯仰古今,缅怀雄才大略的先代英雄,他的心情也象波涛汹涵的沧海,难以平静。
于是,便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句里,借助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抒发了自己激越磅礴的情怀。

《观沧海》,诗的起笔很平稳,只用了轻轻的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似乎是淡淡地显出稳健的身影,然而却蕴含着曹操跃马征程的雄姿。他登上碣石山,俯瞰沧海是为着胸中铺展统一大业的蓝图。下边两句:“水何澹澹,山岛速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辣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上。
曹操立足山巅之上,自然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

他放眼之处便是他落笔之点。诗人是大处挥毫,着力渲染大海苍茫浑然的宏大气势,使人荡气回肠。那么海上的山岛又是怎样的呢?诗人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一幅仪态万干、令人神往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海上呢?海上正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之风掀起万顷波涛,更是一片无垠的神奇境地。
接着诗人用想象的翅膀,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十六个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蕴星辰的浩瀚气势。

在这里,作者作了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日月每天出没运行,就象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汉”,指的是银河,他说银河斜贯天宇,远远看去就象发源于沧海,而又流入大海。尽管字宙间,太阳、月亮、银河最为灿烂辉煌,然而在诗人眼里,它们的运行还都是在大海的怀抱里,仿佛大海就是日月星辰的母亲。
诗写到此,我们说诗人胸中的大海已与自然界的大海浑然融为一体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整首诗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为了配乐和歌加上去的,以便重复吟唱。

《观沧海》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作,也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优秀的抒清诗。诗人状物抒情的手法很高,讲究描画的层次。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于诗人站在高处,所以他放眠的是全景,接着推出近景,并且巧妙地运用了虚(想象)实(状物)结合,与静中有动,动里含静的表现手法,准确生动地猫绘出大海的形象,使人读起来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其实,海哪里有什么动荡不安的性格呢?然而,诗人却赋予它生命和勃勃的生气。

这是诗人要借此把个人的远大抱负和壮阔胸怀作艺术地呈现。这样写的结果,自然景物也因此而显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深刻;更好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取得了艺术上的最佳效果。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