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信证券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营收637.89亿元,净利润217.04亿元,总资产突破1.7万亿元,多项指标稳居行业第一。然而,亮眼业绩背后,却难掩合规隐忧。该公司2024年累计收到监管罚单10次,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滑36%,合规漏洞与高层治理争议持续发酵。

合规漏洞成为业绩“暗雷”
年报显示,2024年,中信证券因合规问题被中国证监会及各地证监局“点名”10次,创下近年新高。罚单覆盖经纪、投行、资管等核心业务,暴露其合规体系漏洞不少。
中信证券在业务开展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深圳证监局指出,其经纪业务存在制度修订滞后、客户信息采集不规范、可疑交易核查不充分等情况。比如,江苏分公司员工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徐州营业部出现向客户提供风险测评答案、推荐超风险评级产品的违规行为。在场外衍生品业务方面,部分交易对手身份识别流于形式,风险监测报告内容缺失,子公司营销信息推送失当,使得适当性管理要求难以落实。
在投行业务上,2024年,中信证券因投行业务违规被罚多次,涉及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多个领域。在恒逸石化可转债项目中,发行当年即亏损,营业利润“腰斩”,中信证券因未充分核查被出具警示函。安达科技北交所上市后,公司上市首年扣非净利润巨亏6.34亿元,贵州证监局认定中信证券保荐失职。中核钛白定增套利案中,中信证券协助客户通过衍生品交易规避限售期,与中信中证合计被罚没7166万元。
面对如此情况,深圳证监局直言中信证券“合规意识薄弱,内控机制不完善”。虽然公司年报强调“合规经营是生命线”,但其风险管理体系被指“对业务实质审查不严、风险评估流于形式”。频繁收到罚单不仅使业务开展受阻,还引发了客户信任危机。2024年,其IPO项目终止率高达40%,部分企业转而向其竞争对手寻求保荐服务。
“投行一哥”遭遇业绩滑坡
作为券商龙头企业,中信证券在2024年遭遇业务困境,投行业务成为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这一年,其投行业务收入仅43.54亿元,同比暴跌36.05%。在市场收缩和内控失效的双重打击下,中信证券的行业地位也难免受到冲击。
2024年,中信证券股权承销规模为835.62亿元,较2023年的2774.54亿元同比缩水69.88%,其中IPO承销金额673.53亿元,同比下降81.11%。尽管其仍以11家承销数量位居行业第一,但单项目收入显著下滑:永兴股份与国货航合计承销费仅1.13亿元,综合费率不足1.5%,远低于行业平均5%至7%的水平。项目储备断层问题尤为突出,中信证券全年仅新增1单IPO受理项目,而国泰君安等竞争对手新增8单,导致2025年业绩增长承压。
保荐质量方面,2024年,该公司保荐的4家过会企业均经历了两轮问询,暴露出关联交易隐瞒、财务独立性存疑等严重问题。比如,赛分科技被查出前五大经销商信息披露存在矛盾,晶亦精微因使用控股股东提供的财务系统而被质疑数据独立性。从市场端来看,其保荐项目破发率高达70%,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导致募资规模大幅缩水。以永兴股份为例,预计募资45.99亿元,实际仅募得24.3亿元,缩水近五成。
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信证券总经理邹迎光表示,一流投行核心内涵主要包括具有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强、能够有效应对周期波动等8个方面。目前看来,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在2024年的表现显然与这些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高层问责与市场信任危机
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在年报中强调“坚守合规底线”,然而公司治理缺陷与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发酵,暴露出高层战略与管理脱节的问题。
2023年,该公司首席信息官方兴因交易系统故障事件被深圳证监局警示,暴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严重缺陷。此外,子公司中信中证资本因参与中核钛白定增套利案被重罚4650万元,直接牵连母公司声誉。
市场“用脚投票”的趋势已然显现。尽管年报净利润增长10%,但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中信证券机构客户托管规模环比下降8%,个人客户两融余额减少12%。某私募基金负责人坦言,部分客户因担忧合规风险将头寸转移至其他券商。
中信集团原副总经理徐佐、原纪委委员徐翔等前高管虽已离任,但其涉受贿、非法经营等案件仍对公司声誉造成了影响。2024年该公司经纪与投行业务收入双降,现任总经理邹迎光亦面临业绩压力。
中信证券的2024年年报呈现出复杂情况,一面是营收与净利润的稳步增长,另一面是罚单、业务萎缩与治理争议。在注册制深化与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信证券需要真正将合规内化于战略,以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江苏经济报记者 金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