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济南都市圈:打破壁垒释放潜力

时间: 2025-09-01 06:59:00

自2024年3月《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以来,济南都市圈建设持续提速。济南都市圈范围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6市25个县区,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

从经济圈迈向都市圈,再到构建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新格局,这个年轻的国家级都市圈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多重战略叠加推动下,济南都市圈奋力挑起大梁,加快打造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优化资源配置

都市圈不仅承载着经济增长的目标,更服务于高水平人口城镇化的整体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基础设施是都市圈的“筋骨脉络”,互联互通则是拉近圈内时空距离、推动“圈内一家”的关键纽带和必要支撑。

随着发展规划正式落地,济南都市圈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济南正以打造“1小时通勤圈”为目标,加快完善“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路网。积极推进济滨高铁、济枣高铁项目建设,谋划实施德商、滨淄莱临高速铁路,构建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加快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提升小清河通航能力,共同构建都市圈“外畅内通”的立体交通格局。

在济南市城区,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7个能源站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将有效消纳“聊热入济”项目等热源负荷,可基本替代城区及沿线区域的燃煤热源,为大型社区、工业园区等区域提供稳定热源补充,同时为区域供暖系统的节能化、集约化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连接热源与用户的高效能源枢纽。

“聊热入济”项目总负责人高海光介绍,项目建成达产后,济南市将新增约1亿平方米供热能力,基本替代城区及沿线燃煤热源,预计每个采暖季可减少标煤消耗129.89万吨,减少中心城区二氧化碳排放量356.4万吨。该项目将显著缓解供热压力、改善环境质量,并完善能源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提升黄河“能源流域”互联互通水平。

近年来,济南城区供热加速去煤化,为了应对冬季供热需求,通过引入外部热源解决供热不足的问题,大力实施“外热入济”工程,用长距离输热的方式,将周边电厂余热送到济南,减少对传统燃煤供热的依赖,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发展。2023—2024采暖季,来自泰安石横电厂的余热,穿越80公里的长输管线,为济南西部城区供热,2024—2025采暖季该项目供热面积达到近3000万平方米。

对余热输出城市与输入城市来说,供热一体化可以通过高效利用余热,实现能源互补与高效利用,推动城市向更加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对济南都市圈来说,供热一体化为都市圈内城市发展搭建了桥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推动了都市圈内城市间的能源互补,为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便利共享

2024年10月,为持续深化济南都市圈商事登记一体化发展,济南高新区将服务外资企业的有益探索与济南都市圈的协同发展紧密结合,简化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材料,在济南都市圈内推行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文件互认,实现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环节的“同事同标、结果互认”。

“外国投资者在都市圈内任一登记机关提交主体资格证明原件后,再到其他城市办理业务时,只需提供加盖档案证明章的复印件即可。”济南高新区审批服务部副部长徐娟介绍。除证明文件互认外,该部门还整合“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容缺办理”等灵活服务机制,持续提升外资企业登记便利化水平。

推动济南都市圈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生活品质提升,让都市圈内居民拥有同城化体验。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政务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至关重要。通过“爱山东”APP,济南至淄博社保转移可在10分钟内完成;济南都市圈数字图书馆联盟上线,25个县区居民可共享百万册电子图书……都市圈内资源壁垒不断被打破,“同城生活圈”的幸福感愈加真切。

“自《黑神话:悟空》走红后,我们与取景地济南灵岩寺探索推出联票机制。这一阶段性措施有效促进了游客跨区域流动,提升了整体旅游体验和消费热度。”泰山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说,灵岩寺作为泰山文化圈的重要部分,与泰山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此次合作不仅串联了两地文旅资源,也为“泰山+”系列产品拓展了空间。

作为济南都市圈重要发展轴之一,泰安与济南同处“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核心区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为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济泰持续推进文旅融合,通过多样化合作释放消费潜力,“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协同效应日益凸显。

《发展规划》出台以来,济南都市圈各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区域联动与协同实践不断增多。济南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扩大通办事项范围,简化办理流程,探索结果互认和免审即办。推进公共卫生协同,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鼓励学校跨区域协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出环泰山、沿黄河、沿齐长城等精品线路。

促进联动发展

7月下旬,济南某激光设备制造企业的一批出口设备在济南内陆港集结,通过“济南—山东港口青岛港”海铁联运班列直达青岛港,顺利装船发往美国芝加哥。

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济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进介绍,2024年5月山东港口济南内陆港挂牌成立,济南—山东港口青岛港海铁联运实现“天天班”运行,将山东港口的资源优势与济南面向沿黄流域的区位优势充分结合。通过内陆港建设,实现港口功能前置,提供异地还箱、就地提箱等综合服务,助力内陆企业货物集聚,显著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

不仅是济南都市圈建设加速,济青双圈协同发展新格局也在加快构建。今年1月,“加快构建‘两圈联动、三核引领、陆海统筹、全面发力’发展格局,创新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被写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月5日,山东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将“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列为十大重点改革任务之一。4月18日,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召开,对强化“双圈”联动作出部署。

经济上,济南与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双核,2024年两市GDP总量达3.02万亿元,占山东省GDP总量的30.65%,人口规模突破1960万人。双城格局形成显著规模效应:济南科创走廊汇聚11家国家级实验室,青岛蓝色经济带布局超140家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两市产业链协同增加值预计2025年突破1.2万亿元。对标长三角“沪苏杭甬”万亿级城市群,济青联动有助于填补北方经济版图战略空白。

尽管双圈协同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实现更高水平融合,需在制度创新、服务对接、要素流动等方面持续探索,为“双圈”联动注入新动力。

今年5月,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与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建立商事登记协同联动机制,成立“‘佳佳帮您办’商事登记服务专班青岛工作站”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大为工作室济南工作站”,发布《济青双城商事登记审查标准》,推动两市商事登记跨域深度融合。企业、群众可在任一地行政审批服务大厅,通过远程视频帮办、全程电子化等技术,实现经营主体登记注册“异地同标、跨市通办”。

随着济青双圈协同发展加快,两地经营主体合作日益紧密,深化商事登记融合成为现实需要。“我们聚焦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和‘高效办成一件事’,建立‘改革诉求联合调研、制度创新联合攻关、实施效果联合评估’机制,多渠道了解企业群众诉求,为重大项目、优势产业和招商引资提供定制化、跟进式联动服务。”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经贸商事处负责人姚佳说。

“目前,济青双城商事登记协同服务覆盖两市360万经营主体。”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管干部、一级调研员侯吉广说,下一步将以改革创新持续突破,在更广领域整合商事登记服务资源,推动优质、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向周边城市辐射延伸。(经济日报记者 崔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