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京一小区数百万维修资金被套用,漏洞究竟该怎么堵?

时间: 2025-07-09 17:26:00

南京某小区动用500余万维修资金更新消防系统,被业主发现施工单位提供的《工程量确认单》上存在很多问题。小区业主向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举报后,小区原业委会主任已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刑事拘留。

一时间,舆论矛头直指这位业委会主任,但个案背后的制度性漏洞更值得关注。维修资金使用的关键,在于核定合理的单价与工程量清单。现在的工程频现“天价维修”,原因何在?

现场失察、专业缺位,是漏洞的第一环。业委会负责工程的委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亲赴现场。比如修屋顶漏水,实地勘察才能明确破损位置与面积。新闻中烟感器数量的争议,实质就是工程量不符,会为虚报冒领埋下隐患。

舍不得小钱丢大钱,是不少小区面临的决策困境。越是专业领域,越需要专业服务支撑。以消防工程预报价为例,对一个20万方体量的小区进行全面排摸,专业费用动辄十多万元。然而,许多业主视事先排摸为“乱花钱”,往往希望免费作业,这样一来,业委会作为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只能用毛估估的报价上业主大会表决。这种“既要专业又不愿买单”的矛盾心态,往往将小区推向“开口合同”的风险漩涡——合同约定“不高于X元”,本意为控制成本,却极易被误解为“就是X元”。一旦遭遇质疑甚至有人借题发挥,业委会公信力瞬间崩塌。此时,街道等职能部门的角色举足轻重:是跨前一步提供专业背书与支持,还是袖手旁观任矛盾升级?选择不同,结局天壤之别。

南京的这起个案提醒我们,维修资金监管的深层矛盾,正是基层治理中专业性保障与精细化监督的长期缺位造成的。要破此局,需三管齐下:

首先,要让业委会变得更专业。一方面,要定期培训业委会委员,确保关键环节不出错;另一方面也要探索引入独立第三方监理或顾问机制参与重大项目监督,通过事前审核工程量清单、事中监管工程实施进程、事后参与竣工验收,弥补业委会的专业短板。

其次,必须引导全体业主树立“专业服务有价值”的共识,将必要的评估费用纳入合理预算,街道、主管部门则可建立区域共享专家库,降低单个小区成本,提升专业资源可及性。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小区针对5万元以内不在银行审价范围内的工程,也会委托第三方机构做工程量审价,从而规避业委会的决策风险和压力,值得借鉴。

此外,基层政府需主动作为,提供标准化合同范本、价格参考指南,对有争议的项目及时介入审核,为规范操作提供权威背书和制度保障,切实解决小区的实际困难。

维修资金是全体业主的共有资产,不能仅靠业委会道德自律来守护,唯有构建起专业、透明、有力的制度保障,让专业力量参与进来,“五百万维修费”的迷局才能破解,小区的“养老钱”也才能真正花在刀刃上,晒到阳光下。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