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蒙自这所学校用爱编织纽带,让团结之花在这里盛放→

时间: 2025-07-20 14:46:00

清晨第一缕阳光

刚洒入蒙自市团结小学

琅琅书声从不同教室飘出来

六年级的窗沿下

普张福正在给同桌讲述元阳梯田的故事

课本上“56个民族”的插画

被他用彩色铅笔涂得鲜亮

这所百年老校的青砖墙上

“团结”两个鎏金大字被晨光晒得发烫



蒙自市团结小学始建于1922年,在校学生4643人,学生户籍覆盖全国22个省份,随迁子女3732人,占学生总数的80%。在校学生有彝族、哈尼族、苗族、壮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共305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5.82%。近年来,学校用爱编织起民族团结的纽带,立足多民族子女随迁的实际,秉承“以爱育爱、以爱筑家、以爱助梦”的办学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追逐梦想。



这里没有“异乡人”的标签,只有“一家人”的温暖;没有隔阂的围墙,只有共融的课堂。团结小学用百年教育初心,为流动的童年铺就成长的沃土,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先后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来自四川凉山的阿依,至今还记得三年前那个清晨。当母亲牵着她和弟弟的手站在团结小学门口时,忐忑与期待交织在心头。“姐姐在这儿读书,弟弟也能一起进!”蒙自市团结小学校长赵春的话像春日暖阳,驱散了这个流动人口家庭的焦虑。该校推行的“小跟大”优先招收原则,让随迁子女家庭免去“同城异校”的奔波,3732名随迁子女100%入学,真正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在保障每个孩子平等入学的同时,学校更用心守护特殊孩子的成长。每周二、四下午,校园一隅的康复训练中心总会传来欢笑声。作为全市首个为特殊学生设立的康复中心,这里不仅有专业训练,而且有心理辅导老师王文颖设计的“梦想课堂”——孩子们观看残奥会纪录片时,轮椅上的志愿者说:“残缺的身体也能绽放光芒。”如今,15名特殊学生中已有3人能独立完成课间操。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是文化的浸润。“撒哩啰——”激昂的哈尼族音乐响起,操场上22个民族的孩子手拉手跳起自编的《哈彝大课间》。“每次跳舞,我都觉得自己和同学们的心更近了。”五年级学生林裕程说,这套融合多民族元素的课间操,让他第一次读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意。音乐教室里,“小白鹇鸟合唱团”正在排练彝族民歌《赶马调》,这个80%成员是随迁子女的合唱团,在去年斩获了第八届中国童声合唱节金奖。合唱团指导老师王丽将《爱我中华》改编成交响乐,让孩子们在和声中感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旋律。而在航模训练室,普张福正操控着飞机模型在模拟空域翱翔。这个来自元阳山区的孩子,三年前第一次见到飞机模型时眼睛都亮了。“老师说,科技强国需要我们这一代。”从三年级加入航模队以来,他一直刻苦训练。谈到梦想,普张福满眼放光:“我想成为一名军事无人机主教练,我要加倍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训练室墙上的百余个奖杯,见证着团结小学37次参赛、35个国家级团体奖的辉煌,更见证着各族少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力量。



文化的种子需要在实践中生根发芽,节日是最好的融合剂。每年“民族团结进步月”,孩子们身着民族盛装,在“中华民族全家福”展板前合影。“我穿的是壮族的壮锦,她穿的是花腰彝族的裙子,我们都是一家人!”三年级学生杨予博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校园里,每一份努力都在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答案。如今,学校已成为民族团结的标杆,正如校长赵春所说:“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知道,无论来自哪里,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从晨光熹微的《哈彝大课间》

到暮色中的航模训练

从康复中心的欢声笑语

到合唱团的悠扬歌声

团结小学的每一个角落

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

——民族团结之花

正在流动的土壤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杜孟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