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读书日之后,人们在阅读什么?丨南周文化榜

时间: 2025-05-01 20:00:00

世界读书日前后举办的2025北京书市。(视觉中国 图)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敲响了阅读世界的大门,多份关于阅读与书籍的行业报告绘就出一幅丰富的阅读全景图。

根据中金易云2025年第一季度纸质图书市场分析报告,大众类图书在纸质书市场中悄然回暖,DeepSeek和哪吒带动相关图书销售热度大幅提升。传统电商渠道依旧是图书市场的中流砥柱,占据整体市场销售的46%;而实体渠道的占比不断被压缩,实体零售仅剩7%。与此同时,短视频电商犹如一颗新星,持续拓展市场规模,整体市场占有率已超40%,成为各渠道中唯一销售同比保持正增长的渠道。

抖音2025年一季度图书消费报告显示,平台日均售出超30万本书,这一数字远超绝大部分书店一年的销售量,令人惊叹。《哪吒·三界往事》《大语文知识画报》《愿你可以自在张扬》等新书在直播间备受追捧,成为读者们的热门选择。

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则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未成年人的平均阅读率比成年人高出近27%,数字化阅读正在重塑成年国民的阅读习惯,近八成的人通过手机阅读,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数字化媒介接触时长超三小时,而传统纸质媒介阅读时长仅半小时。尽管如此,成年国民的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却实现了双增长,但报纸期刊的阅读量仍在持续下滑。

在报刊亭被饮料等杂货填充,甚至逐渐从城市消失的当下,一则消息格外出人意表。2025年4月18日,《知音漫客》突然宣布复刊,主打唤醒青春记忆,掀起80后、90后读者的集体怀旧潮。然而,两天后相关公告删除,复刊计划疑似搁置,网友调侃“青春体验卡到期”。据称,其转型核心策略为告别传统月刊、周刊的固定出版周期,改为不定期发行的特别刊形式,主打经典IP深度开发与收藏价值提升。

删除公告可能涉及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复刊消息引发关注后,主办方意识到读者对定期连载的期待与宣传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公告中提及的《暴走邻家》作者极乐鸟,正是A-soul工作室的核心成员。2024年9月,A-soul被前员工曝光长期压榨漫画家,极乐鸟因支持工作室立场卷入争议。因此,为避免舆论发酵,选择撤下相关内容。

同期的电影市场不容乐观。经历了春节档的虹吸,3月以来观众观影热情明显不足,清明档作为春节后首个重要档期,承接了假期观影的红利,本来被寄予回血的厚望。但今年清明档票房相比2024年,跌幅达55%,未能逆转3月的冷清局面。若将售票平台的服务费剔除,仅计算分账净票房,今年清明档的成绩甚至还比不上2014年。

往年清明档的榜单中,极少看到春节档电影的名字。而今年春节档上映的《哪吒2》在清明档以7178万元票房位列第三,上映超60天仍占据12.7%排片,市场呈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新片方面,16部上映作品多为中小体量,既缺乏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商业大片,进口影片也未能形成突破,如《我的世界大电影》表现平庸,而原定头部项目《下一个台风》的撤档更暴露市场信心不足。内容创作似乎陷入同质化困局,多部新片聚焦聋哑人、刑满释放女性等社会边缘群体,但在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上趋同,同时宣发过度依赖明星流量而忽视内容深度,未能像《我的姐姐》一样引发广泛社会共鸣。这种市场格局显示出当前电影产业过度依赖头部档期、优质内容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在文化生态不断变迁的浪潮之中,202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产业论坛聚焦于一个充满悬念与挑战的主题:“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究竟有多高?”这一探讨表明了电影行业在波动中探寻前行方向的现状。颁奖典礼上,陈佩斯和朱时茂为97岁的田华颁发终身成就奖时,田华坐着轮椅上台,两人半跪在她身前颁奖,这一幕令人动容,全场起立鼓掌。当青年歌手刘宇宁在台上演唱时,台下的倪萍因大屏幕上闪过已逝电影人的面容而眼角含泪,这一细节也让人感受到电影人对前辈的缅怀与敬意。北影节虽只是一个节日,并非常态,但诞生在其中的这些瞬间,成为文化领域的一抹亮色,在寂寥中为人们带来希望与思考。

截至4月30日,仍有多部春节档影片在院线排片之列。(资料图)

盲卡之争

近年来,国内演出市场频现“盲卡”争议——观众在购票时无法知晓具体演员阵容,直至演出前夕甚至演出开始才揭晓卡司安排。从伦敦西区到纽约百老汇,成熟的替卡制度让盲卡成为常态;而在国内演出市场,当观众手握溢价门票却遭遇“开盲盒”般的卡司安排时,观演期待往往被不透明的商业操作击碎。近期音乐剧《大状王》与舞剧《红楼梦》接连爆发的争议,将这场关于演出信息披露与观众权益的讨论推向高潮。

音乐剧《大状王》的卡司争议源于宣传与实际排期的落差。2024年6月17日,上海文化广场(文广)官宣该剧的内地首演计划。十天后,首轮演出获批,官方公布的演员表仅包含原卡成员。10月30日首轮开票时,宣传主打“原班人马”标签。然而,11月22日加场演出获批后,演员表新增非原班新卡成员。11月27日,加场推文首次披露新卡信息,此时距离11月29日加场开票仅剩两天。最终,2025年4月17日文广公布的卡司排期显示,原定的首轮5场中仅有2场保留原卡,其余场次由新卡演员担纲。这一调整被观众批评为“虚假宣传”,认为购票时宣传的“原班人马”与实际排期严重不符,尤其首轮开票时未提前告知后续场次变动,导致部分观众因无法观看原卡演出而产生强烈不满。

在此之前,舞剧《红楼梦》300场演出盲卡事件亦引起观众强烈抗议。江苏大剧院于2月5日将《红楼梦》拎出来单独开票,但未宣布演员阵容。3月1日演出前一天,剧院发推文宣布新演员的加盟,并提及300场将设置演后谈。3月2日,第300场演出开始,幕布上揭晓了本场卡司。除了200场的三组老卡“宝黛”,饰演贾宝玉、林黛玉的新演员的名字也首次出现在舞台上。观众哗然,大喊“盲卡,退票”,演出以四组拼盘表演结束。谢幕后,制作人宣布未来《红楼梦》将以明卡形式与大家见面。3月3日,官方推文宣布以后演出前7个工作日公开演出卡司。

《红楼梦》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直至2023年初的巡演都处于“明卡”状态,在演出前会在公众号宣布卡司,而自2023年年中开始火爆一票难求之后,便不再提前宣布演员阵容。围绕这出舞剧的风波,集中折射了出品方在商业利益与观众信任之间的失衡,亦引发行业对演出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讨论。一部分人指出,现场喊退票的行为不值得鼓励,观众应当把重点放在剧目本身而非卡司,这是理想状态下欣赏戏剧的端正态度;而占据舆论主流的声音则是坚决抵制“盲卡”,姑且不论观剧心态,从现实情况来看,盲卡之所以引发观众不满,是因为国内多数的戏不同卡司之间的差异之大令人难以忽视。势均力敌的演员、完善的“替卡”制度,才是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等演出能以盲卡服人的底气。

月度图书(虚构类):《词语磁场:多多五十年诗歌自选集》

《词语磁场:多多五十年诗歌自选集》

《词语磁场》是多多五十年诗歌自选集,全面呈现了他的诗歌的语言面目和精神脉络。多多的诗属于当代诗歌最坚韧的声音之一。他的诗独树一帜,忠实于纯粹的呼吸、极致的生命和绝对的寂静。在否定的姿态里,他完成了对唯一的生活的持久的辨认和肯定。他善于将现实和记忆提炼为凌冽、尖锐、具有穿透力的语词和句子。我们在他的每一行诗里都会遭遇意外、冒险、穿越和变形。他悬置了抒情,也抵抗了叙事,但他对于他人和事物的态度,保持着巨大的怜悯和宽容,从而促成人与人的爱:“我看到所有爱过我的人们/是这样紧紧地紧紧地紧紧地——搂在一起……”他说:“爱是最高的。”但他也说:“爱是学习。”甚至说:“爱以内没有学校。”他的诗并不屈从于人性的情感的重力,他要让我们从他的诗里醒来,去决绝地生活,决绝地感受和想象。他的诗在各种感官上都将我们推向了山陬海澨,让我们在浩大的宁静和空无里识别彼此。这正是诗的力量:通过原谅我们的沉默来守护我们的声音,通过勘定我们的裂隙来跨越我们的深渊。他的诗里充满了“流动”,他要我们“跟上这流动”。他的诗始终站立在边界上,让我们领略大海的孤寂、河流的静默、马与旷野、月亮与节日、玫瑰与欲望。读多多的诗,“使亘古可以忍受。”(胡桑)

月度图书(非虚构类):《小说是什么:三岛由纪夫的创作论》

《小说是什么:三岛由纪夫的创作论》

一本三岛由纪夫的创作灵感笔记。一贯看来,他创作的小说主人公都背负着某种沉重的社会与个人道德压力,但他的随笔意外写得轻盈而跳跃。书里说,因为某一部小说的存在面免于自我困顿,被赶出自己内心那一小块反社会的领地,但一旦被赶出来就会背负无记名的分类,并且必须同意隐秘地重建社会秩序。在这里提到了很多奇妙的比喻,比如烤年糕之类的令人上瘾的道德禁忌感,提到收音机和小说背负着同样的命运,传递信息带来的能量注入类似的功能。在这些恰如其分的表述之中,他仿佛拥有穿梭其中随时抽离的能力,对事物的精准表达、人物心情的传递,都需要作者本身的细致入微,划重点也显示出了他本人对于这件事的在意程度。小说家拥有对人生的优先解释权,这需要某种孤僻创作能力,自我满足与反复不安之间横跨一座永不平稳的桥梁,既要有在虚构世界中沉溺自我的能力,也要有在真实生活中具体感受事物的真切情愫,唯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创作出永不衰退的作品。(四火)

月度戏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舞台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国家大剧院 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中国观众而言并不陌生。2012年,李安将扬·马特尔的小说搬上银幕,凭借这部斩获6亿美元票房、横扫奥斯卡四项大奖的电影,让他登上了职业生涯的巅峰。而今年4月开启中国巡演的同名舞台剧,则是另一部毫不逊色的震撼之作——自2019年伦敦西区首演后,该剧已狂揽5项奥利弗奖与3项托尼奖,成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剧场作品之一。

舞台剧基本忠于原著,印度少年派·帕帖尔举家乘船移民加拿大,途中遭遇海难,仅派与一只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幸存。二人在救生艇上漂流227天的经历,被演绎为一场关于信仰、理性与兽性博弈的生存寓言。剧场版本通过肢体语言与象征符号,进一步放大了原著中对人性本质的拷问。

与电影版依赖3D特效不同,舞台剧以返璞归真的“偶戏”为核心。孟加拉虎、猩猩、斑马等动物均由轻质木材与布料制成,通过7名操偶师以精准配合赋予其呼吸、咆哮甚至肌肉颤动的生命力。动态投影与灯光设计则模拟出波涛汹涌的海洋与浩瀚星河,在虚实交织中构建出既奇幻又真实的剧场奇观。

继《战马》与《狮子王》之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证明偶戏在当代剧场的无限可能。中国虽拥有丰富的偶戏传统(如布袋戏、提线木偶、舞狮),却鲜少将其融入现代叙事。这类海外作品的创新实践,或为传统偶戏提供一条突围之路:通过技术升级与跨媒介叙事,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杨小乱)

月度电影:《黎明的一切》

《黎明的一切》剧照。(资料图)

《黎明的一切》不像三宅唱的前两部作品《你的鸟儿会唱歌》《惠子,凝视》那样有个性特征鲜明的人物和突出的主题。两个患有不同类型精神综合征的年轻人之间的平淡相处似乎也没有更多可着笔墨之处,但影片依然有着其他国别影片不具有的细致与柔和。三宅唱是一个对讲述跌宕起伏或者寓意深刻的故事毫无兴趣的导演。他喜爱的是一种对于日常生活中人物内心活动无声但又动情的观察。在某种程度上,故事越惊心动魄,表意意涵越丰富,对这种细腻无因而流水般润物无声的内心体察就越粗糙浅薄。三宅唱反其道而行之,对于人与人之间无声默契的捕捉远远大于主题先行的社会政治意义。哪怕如是“心理关怀”式的社会议题,最终的落脚点却依然是普通人之间平淡如水的交流与体谅。在这个基于政治正确而制造的“电影投喂机”四处泛滥销售的年代,如是主动抽身而出的态度就是特立独行。

还需一提的是《黎明的一切》的画面和光线塑造。导演在访谈中也提到,为了创造出冷暖交织的光影触感,影片动用了相当庞大的器材组合。它的最终效果既有冬日暖阳的丝丝和煦,又有可以映照人物孤寂心态的清冷光线。柔和的光影视觉,画面静态构图和中远景景别相得益彰,是这一年最舒心又动人的视听感受体验。(开寅)

月度剧集:《黑镜 第七季》

《黑镜 第七季》剧照。(资料图)

《黑镜》编剧查理·布鲁克(Charlie Brooker)曾表示,这部剧讲的是“某人用一个小玩意儿慢慢地摧毁了自己”(显然,每天花几小时屏幕使用时间的我们对此不会陌生)。本季第1、2集就代表了经典版《黑镜》的倾向,“毁了自己”的暗黑变奏。让我们代入的现实感是,“算”已深入存在的核心,在二进制的洪流中完成生物算法的重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赌徒一样:上瘾、沉沦、崩坏,搭上一切。让未来的考古学家发掘《黑镜》反讽式的真言:爱憎与尊严总是被更高效的致瘾机制劫持,奠定算法文明的悲剧模式。

形式上与之对应的是某种数字媒介考古,如第4集和第6集呈现的软盘和奔腾电脑、命令行和像素、玩家和极客,曾被朴树吟唱的“哦轻松一下Windows 98”,演变为海报上太阳穴的“那个小玩意儿”——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硬件”,而更像是人性的新容器/载体,以至于顿悟来得就像悖论:当肉身被数据解构,数字却让人的爱与尊严更鲜明。屏幕的冷光就像太初的那道光,照出肉身不在后的人性光晕。

有趣的是,当现实愈发黑镜化,《黑镜》也回撤一些,以技术之虚拟重述情感之真实。这就是本季第3集和第5集的动人之处——“科幻点”完全融入了影像的情境再造之中,让已逝去的好莱坞黄金时期女演员(一种英格丽·褒曼的形象)再度复魅;让永失吾爱的记忆复原为拟像的宫殿。从数据的冷眼中,涌出了人类情感的热泪,噢,If I should see thee, after long year, / How should I greet thee?(saintdump)

月度展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视觉中国 图)

建筑展往往略显枯燥,尤其对门外汉来说,甚至就连“外行看热闹”都未必能做到。确切地说,“建筑展”更应被称为“建筑思想展”。展览上虽然绝无可能存在建筑的真迹实体,但是,每件展品却无一例外都折射出建筑师对于建筑、空间、私人生活乃至公共社会的思考。就此而言,不久前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值得一看。它无疑就是一场思想价值含量极高的展览。此展是这位华裔建筑大师在中国大陆的首个全面回顾展,囊括建筑模型、影像、草图、手稿与文献等四百余件作品。在那些由他设计的简洁几何形态的现代建筑中,观众能体悟到透光性之于建筑内部空间的核心意义、建筑外部空间与环境的交融形态、建筑对于私人生活以及公共社会的生产功能,以及他的东方式现代化路径如何衔接历史与现代。当然,对于那些非建筑领域从业者来说,这场展览之所以也值得推荐,原因或许就是“人生如建筑”的顾名思义——重要的不是建筑是怎么造的,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建筑作为人生的载体去思考:我期待建筑具备什么功能性和价值观,就意味着我渴望什么样的人生。(刘化童)

月度纪念: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当地时间2025年4月13日,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利马逝世,享年89岁。(视觉中国 图)

“致杜梨,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你。”马里奥曾在他书的扉页这样给我签名,我将它藏在书柜里。老马里奥的很多作品都能浓缩为《酒吧长谈》中的一句话:小萨,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倒霉的?与这句话相反的是,略萨从未倒过霉,他已完成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失意恐怕就是败选总统的那些时日,之后在文学中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圣地亚哥是他做新闻记者的另一种可能的人生,也是他文学或是政治构想未能实现的失意幻想,或像广播剧作家彼得罗·卡玛乔一样发狂,或是和卡利托斯一样醉醺醺地谈着争吵不断的恋爱。阶级的鸿沟如何杀死一些人,特里尼达的梦想又是怎样殆尽的,都在那些浸透生活的表象里。时间就在牛奶咖啡、法国烤肉、美味店的辣子肉、墨西哥电影和没完没了的啤酒香烟中慢慢消磨过去了,结了婚一切都到了头。饱受磨难的人们在山区和利马行走,不知吃了多少劣质小饭馆的饭菜,在海神舞厅里跳了多少场舞,才有了那不灭的秘鲁,是午夜喷火的鳄鱼,是安第斯山下的羊驼。马里奥走了,而青年小说家们继承了他那架来明顿牌打字机,不断热情地敲下去。(杜梨)

南方周末记者 朱圆

责编 李慕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