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知与行|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时间: 2025-08-29 07:40:00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积极突破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加快推动海洋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升级

■以产业空间重构为抓手,构建“差异化定位、协同化联动”的临港产业体系,形成功能互补、链条协同的组团式发展新格局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河北作为沿海省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既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举措,也是融入全球海洋产业价值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用政策实招点燃“蓝色引擎”,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握好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的着力点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要深刻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从河北省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把握好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的着力点。

加快从“传统主导”到“高端引领”的动能转换。产业升级是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的核心任务。河北海洋产业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节点,这一转型既是打破传统海洋产业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瓶颈的必然选择,也是抢占全球海洋产业价值链高端、推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通过动能转换,河北海洋产业将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注入强劲动力。

推进从“分散布局”到“协同集聚”的生态构建。集群化发展是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路径。河北省要以核心园区为支点、特色产业带为纽带、产业集群为主体,构建梯次协同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推动要素高效集聚、产业链协同联动,激活海洋产业发展新动能。在优化沿海港口资源配置、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基础上,通过要素集聚、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破解传统海洋产业“散、小、弱”难题,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面向未来,要加快构建“核心园区—特色产业带—产业集群”协同体系,激活“蓝色引擎”,持续释放海洋产业发展新动能。

促进从“要素依赖”到“科技支撑”的能力提升。创新是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的根本动力。全球海洋产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海技术、海洋数智、绿色低碳、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已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河北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要聚焦前沿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整合省内科技资源、吸引省外科技资源,加快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为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从“粗放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构。绿色转型是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海洋产业正加速向低碳化、循环化、生态化转型。作为沿海省份,河北要积极突破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加快推动海洋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升级。这既是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体现。

实现从“区域协同”到“全球融入”的格局拓展。开放合作是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的关键支撑。从全球海洋产业发展趋势看,高端产业链合作、技术创新联动、数字经济融合等已成为海洋产业开放合作的前沿赛道。融入全球海洋产业高端分工体系、加强区域协同与国际联动,是河北省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也是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的必由之路。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的实践路径

当前,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成为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河北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05亿吨;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超1.68万亿元,同比增长5.5%。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要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优化海洋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快培育特色高端海洋产业集群。要摒弃“大水漫灌”传统模式,基于科学研判提供精细化、差异化政策供给。依托渤海湾浅海资源优势,分领域打造高端高新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海上风电基地规模化建设,推动风电项目与海洋牧场、海水养殖等产业融合,探索“风电+”新模式,提升海洋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依托北戴河、南戴河、黄金海岸等资源,举办海洋旅游、滨海休闲等活动,开发沉浸式海洋文化体验、高端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复合型旅游产品。鼓励省内船舶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高端船舶。瞄准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培育船型开发、设计与建造产业链条,推动船舶产业链关键零部件本地化,支持企业研发发动机、导航系统等核心部件。积极探索海警用、旅游用、运输用等多种类海上平台产品研发,支持发展中小型邮轮,推动邮轮、游艇消费大众化发展。

优化临港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格局。打破传统布局,通过顶层设计与市场驱动相结合,以产业空间重构为抓手,引导各临港区域基于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进行科学定位,构建“差异化定位、协同化联动”的临港产业体系,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功能互补、链条协同的组团式发展新格局。唐山港发挥综合性深水大港和自贸试验区政策赋能等多重优势,打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内贸集装箱运输枢纽和综合贸易大港,临港区域重点发展精品钢铁、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化工新材料、物流配送等产业,实现港口功能、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联动,打造“港口—产业—城市”协同体系。黄骅港重点建设国际贸易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临港区域重点发展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能源贸易、加工制造等产业,强化综合枢纽功能与临港产业融合,构建“综合枢纽—临港产业”集群。秦皇岛港在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港和现代综合贸易港,临港区域重点发展滨海旅游、海洋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旅游产业与临港产业互促共进,打造“旅游—临港产业”协同体系。要积极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打造沿海临港产业带,承接京津海洋相关产业转移,与天津、山东等地形成产业互补。

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强科技支撑。着力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省级科创中心+园区平台+专项研究院”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推动海洋科技向自主化、前沿化迈进。探索建立海洋产业研究院,重点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新能源技术研发等基础研究。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围绕海洋装备、海洋生物等领域创建涉海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攻关海洋资源开发、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洋通信、海洋数据、海洋智能装备等产业,促进相关科技成果加快转化。采取更加有力、有效举措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省属骨干大学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的优秀海洋人才,打造懂技术、懂产业的高素质海洋人才队伍。

突破传统“末端治理”模式,推动海洋产业制造环节向全生命周期绿色化转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聚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构建“清洁能源替代+循环经济融合+数字技术赋能”的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推行绿色制造模式,鼓励企业采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滨海湿地恢复项目,加速乐亭滦河口湿地、曹妃甸区海岸综合整治修复,开展海洋垃圾清理行动,不断改善海洋环境。建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实时监测与预警。推动海洋产业低碳转型,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潮汐能、波浪能等清洁能源,降低传统能源依赖。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海洋产业开放合作新模式。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对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聚焦海洋产业开放合作,构建“全球供应链协同—区域要素集聚—跨国创新联动”的海洋产业开放合作体系。加快推动临港地区精准对接海外市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运输网络,开辟更多国际班轮航线,打造海外市场品牌。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跨区域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事宜,共建京津冀世界级港口群,打造“航道上的京津冀”。积极推进东北亚合作,引进国外知名企业在河北设立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领域技术攻关,提升海洋产业技术水平,增强河北省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

(田学斌 作者系河北开放大学校长、研究员)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