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大兴安岭属于哪个市的(城市的变迁-大兴安岭地区)

时间: 2024-10-08 09:05:59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省辖地区,全区共辖4个区、1个县级市、2个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山脉东北坡,是中国最北端的地级行政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大兴安岭地区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和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中国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和国内仅存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在德尔布干和大兴安岭两个成矿带先后发现了漠河砂宝斯岩金矿、新林塔源铅锌矿等一大批大中型矿。

石器时代

大兴安岭古称大鲜卑山,是中华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漠河县漠河乡老沟和额木尔河间,发现了距今3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和文化遗址;十八站林业局发现了距今1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呼玛县原江湾农场,发现了距今100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在上述远古遗址中发掘出的刮削器、夹状器、雕刻器、石叶、石片、石簇、石环、陶片、骨器等充分证明,旧石器时期大兴安岭存在高度的史前文明,人们的迁徙方式是以追随猎物而产生的由南向北迁徙,生产生活方式以采集、狩猎和捕鱼为主,当时的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渔猎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西周

前16世纪,东胡、秽貊等族居民,同商朝有过“东胡黄罴,山戎戎荪”的贡纳关系。西周初年,肃慎族已向周王朝贡。三国韦昭在《国语·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周成王(公元前1055年~公元前1021年)在岐山大会诸侯时,不认为鲜卑守祭神的火堆盟主是正式代表,鲜卑人认为是蔑视和耻辱,一怒之下返回大兴安岭的北部森林中奋发图强并迅速发展起来。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今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证约为2900年前至东汉初期的鲜卑人墓地,出土遗物300余件。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和陶器、铜器、骨器、 木器、贝壳等随葬品,其中袋形三足陶铜器和头北单茔墓葬方式都说明了墓群主人与黄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联系。

秦为东胡地,秦末东胡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两汉时期属于乌桓和鲜卑之地。汉武帝时期,汉朝击败匈奴,将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也开始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此前,鲜卑由于在乌桓北方,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直到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境,鲜卑才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 。54年,鲜卑首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 。

三国

三国、西晋属鲜卑。216年,曹操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鲜卑人乘虚据其旧地,进一步进入漠南,取代了南匈奴的地位,靠近中原。西晋建立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并授予某些部落首领官职称号,加强统治。八王之乱开始后,西晋王朝内部混乱不堪,国力衰弱,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鲜卑各部也趁机分一杯羹,段部、拓跋部两部投靠西晋边疆重臣,参与中原纷争。拓跋部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1980年在大兴安岭发现的嘎仙洞,证实其发源于此。拓跋部多次南迁,并参与檀石槐组建的部落联盟。310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同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结盟,共同对抗石勒,被西晋封为大单于,代公。315年,又封为代王,置百官,拓跋代国至此建立。

南北朝

北魏时期,岭南为乌洛候地,岭北为室韦地,均隶属北魏王朝。乌洛侯国最早见于《魏书.乌洛侯传》,魏书上说其“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在地豆于之北......民冬则穿地为室,夏则随原阜畜牧。有谷麦。......其俗绳发,皮革以珠为饰。......好射猎,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可见,北魏时的乌洛侯国,不但是个游猎农木并举的小国,而且其国人能歌善乐。随着鲜卑石室的发现,当地人称为嘎仙洞。史书上的乌洛侯国则明确记载有:“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那么乌洛侯国自然应当在今嘎仙洞的东南,即嫩江的中游今齐齐哈尔西部一带。

隋属室韦,突厥派三吐屯统治室韦。 北室韦遣使与隋建立联系。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则都没有与隋朝联系。这一时期,室韦与高丽有了频繁的经济交往,常以土特产品从高丽换取铁器。

唐属北边室韦都督府。唐兴以后,原臣属突厥的东北各民族不堪突厥敛取无度,纷纷归唐,室韦亦于唐武德年间(618—626)遣使向唐贡献。629年(唐贞观三年),唐以室韦、契丹部落置师州,侨治营州境内,管理室韦、契丹事务。次年,唐大破突厥,营州都督薛万淑又对其施行安抚政策,室韦与唐关系进一步密切。唐武后时,后突厥兴起,室韦又受突厥制驭,与唐来往中断。室韦在707年朝唐时,请求助唐讨突厥。为此,唐置平卢节度,镇抚室韦、契丹。唐玄宗末,安禄山反范阳,室韦被裹胁与唐廷关系再度中断,至大历(766—779)中始得恢复。为了加强对室韦的管理,唐在室韦设立室韦都督府,委任室韦首领为大都督、都督,室韦地区被正式纳入唐的版图。

五代时期,中原大乱,崛起的契丹乘机多次出兵征伐室韦,致使室韦进入解体过程。辽代尚以室韦作称号的主要有室韦部和突吕不室韦部。室韦部是辽代对原居嫩江上游和黑龙江北一些室韦部落的总称。辽代时期,属东京道室韦王府管辖。室韦王府是室韦人政治中心,在今黑龙江省嫩江县附近。《辽史·百官志二》: 北面属国官有 “室韦国王府”。岭南为上京道东北路招讨司所辖,岭北为乌吉敌烈统军司所辖。

金朝,属上京路所辖蒲峪路。蒲峪路故城(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西300米处古城址)为金代北方重镇,金初设置万户,海陵王时(1150—1161年)改设节度使。其辖境北起外兴安岭之火鲁火疃谋克,南抵松花江北岸,西至嫩江流域与乌古迪烈统军司相邻,东到屯河(今汤旺河)与胡里改路交界。岭北为东北路招讨司所辖,北部为乌古敌烈统军司所辖。

元代,成吉思汗于太祖九年(1214年),将岭南分封于大弟弟拙赤·哈萨尔和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将岭北分封给三弟帖木哥·斡赤斤。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朝实行行省制,为辽阳行省开元路管辖。

明代,属奴儿干指挥都司管辖。今漠河市为木河卫管辖,塔河县为塔哈卫管辖,呼玛县和新林区为额克卫管辖,加格达奇区、松岭区和呼中区为坚河卫管辖。

清初为索伦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王爷的领地。因清军入关,无暇顾及东北边防,致使罗刹(沙俄)不断侵扰,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地区的达斡尔人,先后迁到嫩江流域定居。同时游猎在外兴安岭勒拿河和结雅河流域的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逐渐迁徙到阿木尔河、盘古河和中耳河流域等黑龙江右岸上游一带。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整个东北地区由盛京总管府管辖。顺治十年(1653年),设立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政府开始在黑龙江左精奇里江口以南的黑龙江东岸(明代忽里平寨旧址)修建木城瑷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黑龙江将军,黑龙江第一任将军萨布素率部戍边于瑷珲,统辖松花江左岸以北至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后于黑龙江城(瑷珲)设立黑龙江副都统。康熙三十年(1691年)设布特哈副都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撤裁布特哈副都统,以嫩江为界分设东、西布特哈总管衙门。今大兴安岭地区为西布特哈总管衙门管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岭南为黑龙江行省(简称黑龙江省)呼伦兵备道呼伦直隶厅管辖,岭北为瑗珲兵备道瑗珲直隶厅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今漠河县为珠尔干河总卡伦和漠河总卡伦管辖,今塔河县、呼玛县为呼玛尔总卡伦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