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党旗飘扬处,“攒劲”东达致富路更宽

时间: 2025-07-12 09:05:00

东达村的养殖棚。本报记者 刘程锦 摄

“现在我们的东达村叫‘攒劲’东达!”7月4日,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话语间满是自豪。

地处青海湖东缘的东达村,曾因高寒干燥、土地贫瘠陷入“东达东达,不是霜冻就是雹打”的困境。而如今,这里早已换了模样。走进东达村,只见村道蜿蜒,将油菜花田与青稞田勾勒出分明的轮廓,村舍点缀其间。从昔日贫困村到如今的“攒劲村”,村民腰包鼓了、村庄环境美了、集体经济强了,这一切的转变,要从2014年说起。

2014年,土生土长的东达人、时任村委组织委员的牛生有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东达不当贫困村,一定要富起来!”带着这份决心,他扛起了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重担。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

作为半农半牧村,东达村传统养殖模式效益低、环境差。2015年,海晏县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东达村因院舍牛羊粪便遍地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站在山东援建的5个羊棚前,牛生有找到了突破口:“集中养殖既能改善环境,又能促进增收!”

可村民犯了嘀咕:“我家羊壮,混养了咋算账?”牛生有带着党员率先行动,一边挨家挨户做工作,一边搞试点。他和村干部把自家100多只羊赶进羊棚。为打开销路,他跑遍青海湖周边屠宰场,在不懈努力下谈成每公斤高于市场价4角的收购协议,还建了6个牛羊交易微信群实时推送市场信息。年底一算,试点户平均增收1500元。“党员带头干的事,错不了!”村民纷纷加入进来。

2019年,借助山东援建项目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东达村建成20幢1200平方米的羊棚、5幢600平方米的羊棚、10幢160平方米的羊棚,规模化养殖场正式成型。全村64户规模散养户集中入驻,年存栏量达6万只,集体经济年纯收益18.8万元,养殖总产值突破1亿元、纯利润达1200万元。合作社还统一为养殖户购买牲畜保险,为收益上了“双保险”。

养殖业步入正轨后,东达村又将目光投向土地资源。但2010年前后,东达村曾尝试土地流转,因效益不佳、流转方跑路,村民对土地托管、流转心存顾虑。

“这次我们一定行!”村党支部吸取教训,推行耕地集约化管理,采取统一耕种、经营、管理的模式,力争实现“村集体有收入、群众得实惠”的双赢。截至2020年,村集体集约耕地268公顷,其中种植青稞油菜213.33公顷、青饲料53.33公顷。“我去年分到了将近15000元呢!”村民靳广荣喜上眉梢。土地托管不仅让村民收入大增,更让大家有了发展其他产业的时间,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的共赢。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支书;村庄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为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东达村推行党建积分制评议榜,将党员表现与奖惩挂钩,激发党员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大家主动投身村庄建设。如今,村党支部已成为带领全村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2016年、2021年两次获评青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如今的东达村,在村党支部引领下,以党建促产业、人才、生态、文化振兴,“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效显著,牛羊养殖、土地托管等产业蒸蒸日上。

“未来,我们要沿着党指引的方向,持续建设生态好、治安稳、产业优、文明兴的新东达,让村民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有甜头。”牛生有望着远处盛开的油菜花,信心满满,“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东达村的明天会更‘攒劲’,村民生活将如油菜花般‘金灿灿’!”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