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的晨光微熹,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溪柳村卫生室已亮起灯光。村医李红双熟练地打开药柜、调试设备,迎接前来就诊的村民。针灸区内,脑梗患者李明感慨道:“小病不出村,李大夫把我这病治好了一大半。”从26年前仅有一张桌子、一个听诊器的简陋卫生室,到如今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溪柳村卫生室的变迁,正是突泉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跃升的生动缩影。

李红双为患者针灸
截至目前,突泉县已有207名村医扎根188个行政村,实现村级医疗服务全覆盖。全县212家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村级卫生室中,205家完成一体化管理协议签订,实现医保赋码,为群众就医报销打通“最后一米”。突泉县畅通村医转诊绿色通道,落实双向转诊服务,推行村医转诊奖励绩效机制,目前已有效转诊362人次,构筑起守护群众健康的坚实屏障。
45岁的溪柳村村医李红双坚守家乡26年。2000年从兴安盟卫校毕业后,他婉拒城市医院邀约,带着医学书籍回到故乡。从最初连血压计都稀缺,到如今能开展常见病诊疗、慢病管理并衔接突泉县人民医院、突泉县中医医院转诊,他见证了乡村医疗的巨变。行医路上,他常年为困难群众垫付药费,药箱里总备着免费药品。一天凌晨,他驾车碾过深厚的积雪为突发肾结石的村民紧急转诊,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陈淑荣上门为老人量血压
在新城村,村医陈淑荣冒雨为签约老人梁淑珍测量血压、更新健康档案。作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她肩负着全村及养老院千余名居民的健康管理任务。“每季度随访慢病户,每年组织老年人体检,随叫随到是基本要求。”陈淑荣说。突泉县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村医既是诊疗医生,也是健康“管家”和宣教“讲师”,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

李明为慕名而来的患者把脉
在全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醴泉小区卫生室,中医李明将银针捻转于患者高光革的穴位,这名因车祸致残的患者已在此康复三年。“李大夫不仅医术好,还减免了部分费用。”高光革感激地说。为应对搬迁群众风湿骨病高发问题,李明赴济南、石家庄进修,融合中西医技术,让中医扎根基层。如今,他的诊室日均接诊超百人,患者最远来自山东、吉林等地,他用疗效赢得了百姓信赖。
当李红双骑着电动车驶向独居老人家中,当陈淑荣在暴雨夜蹚水出诊,当李明的银针缓解省外患者的病痛——这群“白衣卫士”用脚步丈量乡土,以仁心守护生命,将健康中国的根基深植于广袤乡村。

作者:曾令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