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提到马大为,师生们无不竖起大拇指:“马老师,是我们这儿旗帜性人物”。以他姓氏命名的“乌尔曼-马”反应,解了百年科学难题,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现代药物发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要改写化学教科书的反应”;他40年培养近百位研究生和博士后,很多成为科研界和产业界的翘楚。
8月26日,马大为的荣誉墙上再添一枚勋章——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胡金波在介绍马大为的事迹时评价:“要有所为,更要有所大为,我们觉得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先生’!”
面对荣誉,马大为一如既往的谦逊、幽默:“那些报奖材料是给评奖人看的,我就是个普通的科研人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马大为在实验室。采访对象单位供图
大学问—— “哪怕再寻找10年,也许我这辈子都不一定能找到,但也要继续怀有探寻重大问题的勇气!”
上海科技功臣奖自2001年设立至今,上海有机化学所有三位院士获此殊荣,从蒋锡夔院士到林国强院士,再到今年获奖的马大为院士,三代科学家代表和传承上海有机所“敢想、敢说、敢做,严肃、严密、严格”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
“年轻科研人员要勇敢地跳出舒适区,去探索无人区,在学科交叉的研究中找真问题,有些问题可能一时解决不了,但要放在心上,日后通过自己的研究找到解决办法。”马大为说,自己对科研的执着和治学的严谨,是从导师陆熙炎院士那里沿袭而来的,“陆熙炎教授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导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独立思考,实验操作要准、要认真。在他的指导下,我的科研基础打得很牢。”
马大为的“第一跳”发生在1989年,他从上海有机所博士毕业,获得公派出国深造的机会。所里一位老先生说,马大为在读博士期间已经把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得差不多了,建议他换研究方向,学点新东西。“老先生的话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马大为做了“大胆”的决定,转向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新领域——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药物合成研究。
1994年,结束在美国的博士后研究后,马大为“第二跳”,放弃美国3万美金年薪的工作,回到月工资才几百元的上海有机所。“当时所里面临科研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连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马大为从找经费、搭实验室开始,开展合成药物的研究,把在国外所学运用在科研探索中。”林国强院士回忆。
国内条件与国外有着天壤之别,马大为却不以为意,“国家需要,社会公众需要,就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他一头扎进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实验中。1998年暑假,马大为在合成蛋白激酶抑制剂的实验中意外发现一类氨基酸分子,可以提高乌尔曼反应的效率。
乌尔曼反应由德国化学家1901年发现,将当量铜作为催化剂,能构建出化学和制药工程中需要的碳碳和碳杂键的偶联反应。但在经典的乌尔曼反应中,温度需要达到150—260摄氏度。苛刻的反应条件,使得适用这一反应的化合物很少。1995年,美国科学家又发现了钯催化方法,虽然在医药与农药分子的合成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钯金属价格昂贵,其持续推广应用成本较高。
“当时不知道乌尔曼反应,只是发现这类氨基酸分子用作催化剂后,形成碳碳和碳杂键的效率大为提升,是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的。”多年后回忆那一刻,马大为显得云淡风轻。
这个突破性的成果攻克了有机化学领域的世纪难题,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该研究方向的原创性地位。时年35岁的马大为凭借此项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一战成名。一切看似运气加持,一切又是有迹可循,如马大为所言,“科学探索,正是有目标的坚持与偶然发现相结合的一个过程。”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为了探寻比氨基酸分子催化效率更高的配体,马大为又经历了十年的“屡战屡败、千锤百炼”,期间有4、5届的学生接力参与。直至2015年,他的团队找到了草酰二胺配体,首次实现了芳基氯化物的高效碳杂键的偶联反应,这个新的催化反应无需剧烈条件,在室温到100度之间即可发生,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被国际同行称为“Ullmann-Ma反应”,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和新材料创制。
如今,耳顺之年的马大为,还在找寻下一代“更高效更便宜”的配体,他说:“哪怕再寻找10年,也许我这辈子都不一定能找到,但也要继续怀有探寻重大问题的勇气!”

马大为在国际有机化学会议上作大会报告。采访对象单位供图
大情怀—— “我们每简化一步合成步骤,就能降低制药成本,患者就能买到更便宜的药。”
除了催化偶联反应研究,马大为更多的时间用于天然产物全合成和药物化学。胡金波说马大为是有机化学领域的“全才”:“有机合成方法学,重要生物活性的萜类和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特殊靶点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发现,马老师广泛涉猎,潜心科研。”
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过程往往很复杂,殊途同归,比拼的是谁的路线最短最省钱。抗癌药曲贝替定由于结构复杂,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合成的两个抗癌药物分子之一,全合成需要40多个步骤,而且收效低,因此贵比黄金,一克要一万美金。
马大为说,药物创新是一个高度试错的过程,需要非常紧密的合作,而且投入非常大。“要做好十年才出成果,甚至做了七八年结果失败了,一切归零的准备”。
但他不畏艰难,他所思所想皆是如何为患者找到便宜的好药:“我们每简化一步合成步骤,就能降低制药成本,患者就能买到更便宜的药。我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真正为民所用,对社会有益。”
经过多年的努力,马大为团队为曲贝替定找到了一种迄今为止最简便的合成路线。 “我们的新路线仅需要26个步骤,比原路线缩短了1/3。”马大为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中科创越药业实现生产,惠及全球数万名患者,中国也因此成为曲贝替定原料药全球最大供应商。
此外,马大为还发现了一些药物先导化合物,其中有两个候选药物分别在欧洲和中国进入一期临床实验。4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完成了超过70种复杂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全合成,其中近半是首次全合成,为我国合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马老师有个习惯,每次工艺改进成功后,都要我们计算精简了多少步骤、节约多少成本,能为患者省下多少钱。”他的学生们说,正是这种将科学理想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情怀,影响了一代年轻化学家的职业选择。

马大为(中)指导学生做实验。采访对象单位供图
大仁爱—— “我需要和学生一起面对问题,他们决定了科学的未来。”
马大为获得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后,拿出这项大奖的300万元奖金,在母校河南社旗第一高中设立了“未来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我还记得年轻时的自己,受到一些鼓励,就会充满勇气往前冲。希望这些孩子不断地找到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挑战自己。”马大为道出自己捐资助学的初心。
“看见大步流星、走路带风的马老师,就知道他的课题组有多忙。”马大为的课题组是上海有机化学所出了名的“高精尖”,但成材率高。他的实验室已成为国际知名的有机合成研究中心,培养了近百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其中二十余人已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担任教授。
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丁克说,2006年他受到马大为感召回国,曾一度也迷茫无法确定科研方向。“马老师对我说,专注做你该做的事情。”一句话醍醐灌顶,丁克从此做了20年的蛋白激酶研究。他的办公室在马大为隔壁,好处是随时可以和马大为讨论问题,但同时丁克也感到无形压力和鞭策,“马老师早到晚走,他不走,我也不好意思走。”丁克说。
左智伟在跟随马大为攻读博士期间,接手了一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做了十几年都没有做出来的天然产物来合成。他说,马老师总是和学生并肩作战,给他们挑战世界性难题的勇气,跟着马老师做科研虽辛苦却久久回甘。多年后,当左智伟成为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课题组组长,带学生做课题时,更能体会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科研,“研究真问题,值得持之以恒的投入”。
对此,马大为有自己的育人哲学:“我需要和学生一起面对问题,他们决定了科学的未来。”
不出差的日子,马大为每天都会在办公室工作10-12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过去,孩子小,他会带来实验室,工作带娃两不误。这些年,他觉得每天往返浦东的家和零陵路的实验室,路上浪费太多时间,索性不住浦东的大房子,租住在有机所旁边的一间小公寓里。“办公室对我的确有吸引力,每天都要看看文献处理下工作,心里才踏实。”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无数个与分子对话的日夜。
马大为总结自己的学术生涯就像合成一个复杂分子,需要耐心地一步步搭建碳架,最终才能看到完整的结构。“我很幸运,这辈子只做了有机化学这一件事,但这件事足够丰富我整个人生。”
窗外,梧桐顶着三伏天的燠热,向行人递送着丝丝凉意。这情形让马大为又想起发现“乌尔曼-马”反应的那个暑假。实验室里,又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马大为的指导下,继续着探索分子世界的旅程。那些烧瓶里跳动的分子,仿佛在诉说着一位大先生关于坚持与热爱的科学故事。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