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南省持续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以工代赈惠民生

时间: 2025-05-26 08:21:00

勐腊县象明乡蛮砖村曼松村民小组因出产曼松茶而闻名,这里曾经因道路破损,茶山通道被小河阻断,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影响了茶商和游客的体验。在以工代赈项目的支持下,村里实施了道路硬化、过河桥梁重(新)建项目,村民还因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如今,路修好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大家发展茶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以工代赈是以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多种赈济方式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不仅能为农村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技能,而且能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省持续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安排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同步推动地方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2024年,共吸纳19.58万名群众参与工程建设,涉及以工代赈项目1331个,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3.45亿元,务工群众人均增收1.19万元。

“我们将支持的重点向47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边境民族地区倾斜,引导各地围绕产业发展谋划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优先支持产业类项目,有效激发了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街道红光片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施工现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熟练地进行沟槽开挖、钢筋捆绑、蓄水池浇筑等工作,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红光安置区是永善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因当地没有工业企业,劳动力主要是劳务输出到广东、浙江等地,部分劳动力为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2024年,当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带动434人参与工程建设,其中大部分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共发放劳务报酬331.46万元,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20人次。

“以工代赈改变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对安置区‘零’就业、难就业家庭开展就业扶持,有效解决了低收入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红光社区党支部书记鲜波说。

今年以来,我省持续发挥以工代赈在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推广优势,突出就业导向优先,吸纳返乡务工群众、低收入群众等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提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一季度,共推广以工代赈项目1473个,带动9.6万名群众就业务工,发放劳务报酬6.09亿元,人均增收6343元。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