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声丨高铁站台吸烟争议:公共政策中的平衡之道

时间: 2025-08-22 15:44:00

一列飞驰的列车,承载着千万旅客的不同需求,也映照出公共管理中的复杂平衡。高铁站台吸烟问题,正揭示了公共服务中的两难抉择。

近日,中国高铁站台吸烟问题引发网络热议。“高铁站台能否禁烟”的讨论持续发酵,12306的回应将铁路管理部门推上风口浪尖。在这一争议背后,是中国铁路在满足多元需求、保障公共安全与维护运营效率之间的艰难平衡。

有网友拍视频吐槽,下车透气的几分钟像闯“雷区”,需要蛇形走位躲避二手烟。12306回应称目前暂无站台禁止吸烟的要求,理由是“车站站台多为露天环境”。这一回应引发了公众质疑。为什么同为露天场所的公交站台普遍禁烟,而高铁站台却允许吸烟?核心矛盾在于执法主体不同。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铁路公安机关专属管辖火车站工作区域(包括站台)的行政案件,地方公安则负责城市公交站台的行政案件。这种管辖权分离导致地方禁烟法规难以覆盖铁路管辖区域。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长途旅客的特殊需求。我国高铁线路普遍运行时间较长,部分线路超5小时。医学研究显示,尼古丁戒断可能引发焦躁、失眠等神经反应。有旅客坦言:“全程禁烟相当于强制烟民忍耐超过生理极限。”有网友提议每趟列车加挂一节“吸烟车厢”,专供烟民使用。8月21日,12306回应称,高铁动车这类列车,出于安全考虑,目前不可能加挂“吸烟车厢”。高铁动车组不同于普通列车,其全封闭车体内装有大量敏感传感器,对烟雾的感应极为灵敏。一旦有烟雾触发报警系统,不仅会导致列车自动降速运行,还可能引发紧急停车,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和正点率。

国外经验也提供了参考。日本新干线部分车站设置高性能换气吸烟亭,东京到大阪的高铁上设有专门的吸烟区域,内部设施完善,配有高端换气设备。但高昂的设备费用最终会计入票价,由所有乘客共同承担。对于铁路部门来说,这样的投入不仅涉及初期建设成本,还包括后续的维护费用和运营成本,最终可能反映在票价上涨上,这与铁路部门普惠大众的公共服务宗旨相悖。

面对这一争议,需要理解铁路部门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面临的挑战。中国拥有超过3亿烟民的庞大群体,同时也有大量对二手烟零容忍的非吸烟者。铁路运输每年运送数十亿人次,众口难调是常态。在制定政策时,铁路部门必须综合考虑公共健康、安全管理、运营成本和旅客需求等多重因素。

事实上,铁路部门已经在不断改进服务。济南局已率先实现普速列车全列禁烟,证明铁路系统具备改革动力。一些地方控烟实践也值得借鉴,如上海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推进无烟健康环境建设的通知》,对室外排队等候区等八类重点场所明确规范要求。

公共政策的制定本质上是在不同利益诉求间寻找最大公约数。完全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既不现实也不科学,理性的平衡才是关键。对于高铁站台吸烟问题,铁路部门可以采取渐进式改善策略,而不是激进改革。例如,在站台等区域划分更精细的吸烟区,配备烟雾吸收设备,而不是简单地全面禁止或全面允许。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改善,更体现在对不同群体需求的尊重和平衡。铁路作为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一直在探索更好的服务模式。

国内部分高铁站已尝试突破。上海虹桥站采取“全面禁烟+技术监管”的措施,济南东站则采用“允许吸烟+引导管理”的方式。不同站点管理标准的不同,反映了铁路部门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正如一些国家的经验所示,平衡各方利益才是破解之道。(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若云)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