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充电宝新规引发的震动,至今未消。
6月2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政策端口的遽然变化,让很多旅客措手不及。面对机场拦截的巨量充电宝,一些乘客十分感慨。
出台这一新规的初衷很明确:保证飞行安全。今年1月以来,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飞机上起火冒烟的事件多发。
既然如此,有关部门为民办实事、推行硬招,为何质疑声反而盖过了点赞声?难道一些网友缺乏大局意识?
显然不能如此武断地下结论。
针对充电宝隐患及时关切、及时施策,是主管部门应尽的职责,否则就有漠视问题和渎职之嫌。然而,充电宝登机安全问题本由电池技术、生产标准、市场销售、市场监管等环节存在的多重消极因素叠加而成,环环相扣,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其他症结未见全力消除,却以牺牲使用者利益的方式令旅客“扛下了所有”,个中反差感难免令人愕然。
充电宝新规引发的争论再次提醒,一项涉及公众的政策出台,需要有系统思维。
首先,公共政策最忌“一刀切”。
然而,揆诸新规的出台,“一刀切”的意味非常强烈:无3C标识充电宝一律“禁飞”。
由于公布两天就立即实施,没有留下足够的政策缓冲期,导致很多人陷入被动。笔者朋友外出旅游乘飞机带出去的充电宝,回来时却带不回,这个例子让人想笑却笑不出来。
此外,3C认证本身是新事物,直到2024年8月我国充电宝3C认证才生效,至今还不到一年,仓促之间就全面推行无3C标识的充电宝禁止登机的政策,很容易导致那些虽无3C标识但渠道正规、安全可靠的充电宝“躺枪”,令其瞬间在机场沦为“废品”,这是不是有点不顾实际,导致资源浪费?
此外,不少机场强调国外生产的充电宝不用依照“3C和召回”要求查验,给“洋充电宝”留下免检权利和绿色通道,这是否有迷信之嫌,是否有损公平公正?
至于被安检扣下的充电宝如何处理,不同机场的操作也有所不同,有的机场可以提供充电宝免费暂存服务,暂存期限为7天;有的则收费昂贵,令旅客望而却步。
二是,公共政策当防止层层加码,防止沦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形式主义。
民航局出台的充电宝新规具有显而易见的统一性和刚性,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在执行中出现偏差。但是,据媒体报道,不同机场对民航局通知的执行有差异,部分机场在自行加码。
针对民航局的通知,有国内机场提前在27日就开始执行,有机场则在国际航班安检时也开始查充电宝有无3C标识。更有不少网友提到,一些机场要求相机的电池也要有3C标识才能携带乘机。
显然,如果对政策的理解各异、执行的尺度各异,那么,政策不仅失去权威性,还因基层单位无端加码、“下猛药”,而失去政策严肃性,令群众产生不信任感。
此外,针对新规,已经有人想到对策:在网上买3C标识贴到充电宝上,蒙混过关。虽然专家发出警告:千万别乱贴,涉嫌违法,但不排除有些旅客出于各种心理进行“反制”。
三是,推行公共政策,当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避免语焉不详催生乱象和暗箱操作手法。
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是,机场拦截下来的充电宝去了哪里?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二手交易平台,有多个“头部卖家”都以机场回收的充电宝为标题,售卖二手充电宝,价格在15元到30元不等。
假如这些充电宝确实源自机场拦截品,那么,它们是如何流出机场的?哪个环节和二手平台在“合作”?销售这些充电宝的法理性何在?
媒体记者就此事联系国内多个机场,有的机场给出“旅客自弃”“过了7天,机场自行处理”“交给处理公司进行处置”等说法,但无一例外,都没有说清被拦截的充电宝最后的流向,更没有对私相出售现象予以“认领”。
两相对比,人们很容易产生疑惑不解、愤懑难休的情绪。毕竟,这些充电宝是旅客迫不得已“留”在机场的,而它们本身是群众利益的一部分,岂容任意转卖落入个人腰包?
总而言之,充电宝事件持续成为热门话题,冲击着世道人心,也给政策的制订、实施提供了警醒和反思。
比如,制订公共政策之前,当充分调研、听取民意。
比如,当全方位考量,切不可片面决策。
还比如,公共决策,不仅要考虑本部门情况,还要摆脱行业思维,尽可能联动相关部门,使决策更具广泛性。
说到底,充电宝事件的真问题,是技术发展、行业管理跟不上群众安全便捷的需求。毕竟,假如手机电池耐用,充电宝依赖症就不会那么强烈;假如生产商把基础工作做做好,让优质产品覆盖市场,消费者也就不会在选择时头痛。
在“充电烦恼”一直存在的情况下,政策的滞后性、片面性也就更为人侧目。希望这场风波能引起决策层面高度重视,针对问题和呼声,扎扎实实地研判,从而做出制度性改善,惠及所有人。